道德經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
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,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 以之濟難,而不以為常,是謂不處。 君子居則貴左, … 閱讀更多
經名:道德真經注。又名:《老子新解》、《道德經義》或《道德經解》。北宋古文大家蘇轍于宋元符庚辰年(1100)注。《宋史·藝文志》作《道德經義》,《四庫全書》作《道德經解》,均二卷,《道藏》本四卷。此書主三教同源之說。蘇轍,字子冉,蘇東坡弟,古文八大家之一,別署穎濵,由儒入道者,然其注乃援佛解道。蘇轍為作題跋曰:“使漢初有此書,則孔子老子為一;使晉末間有此書,則佛老不為二。”三教同源處,則在“致中極和”。故注文引儒典《中庸》及佛教之佛性說以釋《老子》。卷后蘇轍《自題》謂:“六祖有言:不思善,不思惡”。所謂“不思善,不思惡,則喜怒哀樂之未發也。蓋中者,佛性之異名,而和者六度萬行之總目也。致中極,和而天地萬物生于其間,此非佛法何以當之?”他認為人的感覺(視、聽、味、臭、觸覺等)只是一種現象,現象之后有根本的共同的東西,而這東西是不可知的。可稱之為“性”。人本來只有性,由于與外界接觸,性才分化為各種感覺。所以重要的是從日常熟知的感覺去反推求得性。《老子》所說,也是要求人從有至無,以求得道的真諦。蘇轍認為,這與佛教的《楞嚴經》的圭旨一樣,無非是破日常的謬見,以明自己的本性。
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,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 以之濟難,而不以為常,是謂不處。 君子居則貴左, … 閱讀更多
道常無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。樸雖小,天下不敢臣。侯王若能守,萬物將自賓。 樸,性也。道常無名,則性亦不可名矣 … 閱讀更多
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 分別為知,蔽盡為明。分別之心未除,故止於知人而不能自知。蔽盡則無復分 … 閱讀更多
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,其可左右。 泛兮無可無不可,故左右上下周旋無不至也。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,功成不 … 閱讀更多
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,天下往。 道非有無,故謂之大象。茍其昭然有形,則有同有異。同者好之,異者惡之。好之則 … 閱讀更多
將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;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;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,是謂微明。 … 閱讀更多
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,而無不為。 無所不為而無為之之意耳。 侯王若能守,萬物將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將鎮之 … 閱讀更多
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 圣人縱心所欲不逾矩,非有意於德而德自足。其下知 … 閱讀更多
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盈,萬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為天下 … 閱讀更多
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, 復性則靜矣,然其寂然不動,感而遂 通天下之故,則動之所自起也。 弱者道之用。 … 閱讀更多
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為道。 道非形,不可見 … 閱讀更多
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。 夫道非一非二,及其與物為偶, … 閱讀更多
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。無有入於無問,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。 以堅御堅,不折則碎;以柔 … 閱讀更多
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執親?身與貨孰多? 先身而后名,貴身而賤貨,猶未為忘我也。夫忘我者,身且不有,而況於名 … 閱讀更多
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;大盈若沖,其用不窮。 天下以不缺為成,故成鈴有弊。以不虛為盈,故盈叉有 … 閱讀更多